4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共185个条目。在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业方面,涉及智慧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研发;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电互补技术、能源路由、能源交易等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生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技术、设备的开发;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研发;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移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及产品制造;海洋生物质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技术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热发电技术、高温利用技术的开发,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组件、设备的设计与制造;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风电场配套技术开发等。此外,该目录还鼓励海底光缆建设和服务。据悉,2021年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成立。一年多以来,粤澳双方通力合作、乘势而上,推动合作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稳健起步。横琴国际通信能力优势显著,不仅开通了全国第九个国际通信业务边境局,还建成全国第四个国际海缆登陆站连接亚太三号,国际业务在横琴可直达港澳,平均时延缩短75%。与此同时,香港数据地位也十分优越,亚洲地区共有14条海底光缆,其中有11条在香港着陆,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信息创新科技发展提供了技术更先进、传输量更大、速度更快、质量更稳定、服务品质更好的互联网和通信服务。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国家发改委、南方日报、星岛环球网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导读传统海底光缆按产品结构特征一般可分为中心管式海底光缆、层绞式海底光缆,以及骨架式海底光缆。骨架式海底光缆在制造技术、工艺难度、生产设备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其应用已日渐减少;中心管式海底光缆结构简单,其直径和质量相对较小,但受制于不锈钢光纤单元加工工艺,一般中心管式海底光缆光纤最大容量仅为96芯。层绞式海底光缆正中间一般为中心加强件,在中心加强件外层绞合多根不锈钢光纤单元,因此与中心管式海底光缆相比,可以容纳更多的光纤芯数。而层绞式海底光缆由于不锈钢光纤单元成缆绞合设备的装盘容量限制,无法实现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的生产。本工作研究了一种层绞式海底光缆及其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通过在不锈钢光纤单元成缆绞合生产过程中对不锈钢光纤单元进行在线接续,实现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生产,并通过试验验证过渡接头处层绞式海底光缆的性能,验证过渡接头对层绞式海底光缆性能的影响。精读✎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方案设计1层绞式海底光缆缆型设计层绞式海底光缆由中心加强件、不锈钢光纤单元、内护层、钢丝铠装,以及外被层构成。不锈钢光纤单元以加强件为中心进行绞合,形成多管结构,层绞式海底光缆由6根96芯不锈钢光纤单元绞合成缆,其光纤总芯数为576芯,层绞式海底光缆结构示意图见图 1。图1 层绞式海底光缆缆型结构本工作拟实现符合GB/T 18480、YD/T 2283相关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环境性能等要求的双铠型结构,层绞式海底光缆主要性能设计指标见表 1。表1 层绞式海底光缆主要性能设计指标2过渡接头方案设计为突破层绞式海底光缆的不锈钢光纤单元成缆绞合设备的限制,实现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连续生产,本工作研究一种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接续方法,在不锈钢光纤单元绞合生产时进行在线接续,从而增加层绞式海底光缆连续生产长度。在层绞式海底光缆不锈钢光纤单元成缆绞合过程中,需要在接续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和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中光纤进行熔接后,采用钢管外套结构,将外套不锈钢管套接在熔接后光纤外,并分别与两端的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搭接一段距离,外套不锈钢管内径较不锈钢光单元母管外径略大,外套不锈钢管壁厚与不锈钢光单元母管壁厚相同,层绞式海底光缆光单元过渡接头示意图见图2。图2 层绞式海底光缆光单元过渡接头示意图保证过渡接头接续的质量,要求光纤在1550nm波长的熔接损耗单向最大值不大于0.1dB,双向平均值不大于0.05dB。在外套不锈钢管套接与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处采用合适的工艺密封形成整体,保持光纤单元的密封性能好,避免水分和气体通过搭接处的间隙渗进不锈钢管内产生氢损,造成光纤衰减的增加。✎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研究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的接续质量影响其成缆绞合性能,本工作采用A、B、C等3种不同接续工艺进行试验。A工艺采用胶水黏连套接段,使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外壁与外套不锈钢管内壁密封黏结;B工艺采用工装压接套接段,使套接段外套不锈钢管压接在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表面;C工艺采用激光焊接外套不锈钢管与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交界面。A、B、C等3种工艺接续样品见图3。图3 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接续样品A、B、C三种接续工艺下的光单元接续管测试结果见表2。采用A工艺制作的过渡接头,其抗拉强度较差,抗拉强度仅能达到本体的50%;采用B工艺制作的过渡接头的抗弯曲性能较差,曲挠30次后,外套不锈钢管与不锈钢光纤单元母管之间开裂,静水压试验后,过渡接头内有水迹;C工艺制作的过渡接头通过了拉力、曲挠、扭转和抗静水压试验,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试验选用C工艺可保障不锈钢光单元的接续质量。表2 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试验结果✎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试验验证1光学性能与电气性能在1550nm波长下,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成品的光学性能、电气性能测试结果见表3。由此可知,层绞式海底光缆光学、电气性能均符合技术指标的要求。表3 层绞式海底光缆光学性能、电气性能测试结果2机械性能对于海底光缆,其机械性能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护光纤。通过试验模拟海底光缆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的侧压、拉伸、弯曲、扭转等工况,验证海底光缆的工程应用能力,试验布置见图4。图4 层绞式海底光缆机械性能试验由于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存在不锈钢光纤单元过渡接头,其过渡接头为层绞式海底光缆的结构薄弱点,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过渡接头受力失效的情况,对其机械性能的研究更为关键。参照 ITU-T G.976、GB/T 18480-2001 和YD/T 2283-2011等相关标准要求,对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在各承力状态下进行试验,同步测试光纤附加衰减及光纤应变情况。压扁试验用于验证层绞式海底光缆在施工或者运行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侧压,由于大长度层绞式海底光缆存在过渡接头,其压扁性能是最重要的机械性能之一。将层绞式海底光缆过渡接头在100mm的压块下,压力以100N·s-1的速率增加至40kN,保压3min,其附加衰减最大为0.011dB。为了进一步验证过渡接头处与本体层绞式海底光缆的差异,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压力至50kN,在50kN的压力下,层绞式海底光缆压扁试验情况见图5。图5 层绞式海底光缆压扁试验情况由图5(a)可知,本体处光纤附加衰减正常;由图5(b)可知,过渡接头处3个通道光纤附加衰减明显超标,已无法承受50kN压力。张力弯曲试验用于模拟施工过程中海底光缆通过鼓轮的工况,在此条件下,海底光缆在一定的弯曲半径下,同时承受轴向的拉力、鼓轮对光缆的侧压力,为海底光缆施工过程中最严苛的工况,可能出现海缆扭转、弯折等情况,导致过渡接头失效。将层绞式海底光缆过渡接头点在短暂拉伸载荷下通过弯曲半径1.5m的轮盘3次,层绞式海底光缆张力弯曲试验情况见图6。图6 层绞式海底光缆张力弯曲试验情况由图6可知,拉伸载荷下,层绞式海底光缆的附加衰减最大为0.015dB,过渡接头未失效。3环境性能层绞式海底光缆光纤余长由不锈钢光纤单元造管过程的套管余长和不锈钢光纤单元成缆绞合造成的绞合余长组成,因此层绞式海底光缆光纤余长较中心管式海底光缆更大;光纤余长过大时,将导致海底光缆低温性能劣化。为验证层绞式海底光缆工作、贮存的环境温度,将层绞式海底光缆置于高低温试验箱内,分别在-20℃、-30℃、50℃、60℃的温度下进行两个温度循环试验,温度循环情况见图7。图7 层绞式海底光缆温度循环试验经温度循环试验后,测得光纤的最大附加衰减为0.009dB,即层绞式海底光缆工作、贮存的环境下光纤基本不受温度影响。《电线电缆》195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创刊,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是电线电缆行业应用类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综述、线缆产品、线缆材料、测试技术、敷设运行、工艺设备和经验交流等,报道国内外电线电缆行业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欢迎来稿!【线上投稿入口】http://dxdl.cbpt.cnki.net来源 | 上缆所传媒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上缆所传媒”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月31日,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电动悬浮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此次悬浮运行对超导磁体、直线同步牵引、感应供电及低温制冷等超导电动磁浮交通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充分验证,为推动超导电动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行业内部分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此次悬浮运行试验。高温超导材料可在液氮温度(77 K/-196°C)以上转变为超导态,直流电阻率降为零,电流流经超导材料时不发生热损耗,可以承载更大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以此原理为基础,超导电动磁浮依靠车载超导磁体与地面“8”字形悬浮线圈相互作用,实现自悬浮、自导向、自稳定,应用该原理的超导电动磁浮技术被认为是当前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制高点”之一。据悉,超导电动磁浮交通系统由车辆、轨道、牵引供电、运行通信等系统构成。此次展示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系统具有高速、安全、绿色、智能、舒适及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适用于高速、超高速和低真空管道等运用场景,运用速度可达600km/h及以上;采用被动悬浮方式,无需主动控制,系统简洁,可靠性高;悬浮、导向间隙大,对线路的适应能力强,提速空间大;车辆设有走行装置,应急运行能力强,安全性高。对未来而言,超导电动磁浮交通系统不仅是我国构建超大城市之间、发达经济圈之间快速运输通道的重要选择,也将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来源 | 经济日报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3月31日,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海南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一期)首舱下水仪式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举行。(→此前报道回顾)据悉,海南海底数据中心由岸站、水下中继站、水下数据终端和海缆组成。岸站承载电力、网络接入和中央监控等设施,水下中继站是负责电力及网络分发、控制和回传的中间接续水下设施的统称,水下数据终端则集中放置电子信息设备和水下设施。其中,水下中继站和水下数据终端部署在指定目标海底。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相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通过将数据中心部署到近海海底,利用海水的流速、体量对数据舱进行自然冷却,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具有省电、省水、省地、高安全、高算力、低时延的优点。下水施工现场01什么是海底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Underwater Data Center,UDC)是将服务器等IT设施安装在海底密封的压力容器中,用海底复合缆供电、并将数据回传至互联网的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液冷方案,与陆上数据中心的液冷方案相比,无需考虑土建和楼板承重因素,也无需建设为液体降温的冷却塔,不断流动的水资源是天然冷源,并且能够节约淡水资源。除可提供通用型数据中心业务外,海底数据中心在面向云服务、GPU超算、AI智能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时更具优势,同时可为数字货币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绿色配套基础设施。主要技术路径包括:岸站→复合海缆高压输电→海底分电站(内部进行高压变电)→数据舱(内部配电、供电,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散入海水中)→IT设备→海底光电复合缆传输→岸站(接入互联网,实现数据的多种应用)。按照数据中心行业标准要求,岸站通过复合海缆向海底分电站进行高压输电;海底分电站内部进行高压变电并实现智能化的开关功能;数据舱内部通过配电实现对每个IT设备的电力供应,并将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散入海水中;数据舱中的IT设备通过海底光电复合缆与岸站联通,接入互联网,进而实现数据的多种应用。02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迎来新机遇海底数据中心的概念2014年由微软首次提出,此后微软启动代码“Natick”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2020年完成项目试验。国内企业中,海兰信是国内首家研发海底数据中心的企业。2020年3月,海兰信收购欧特海洋(即加拿大Oceanworks公司,具有近50年的海洋工程经验),于同年6月切入UDC领域,现已完全具备UDC部署核心技术能力。产业链相关海底光缆公司中,中天科技为本次项目配套海底光缆及附件;通光线缆全资子公司海洋光电是目前国内海缆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亨通光电则是国内具备海底光缆、海底接驳盒、Repeater、Branching Units研发制造及跨洋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公司。此外,绿色数据中心还包括硅光与全光网络等主要环节,也将给长飞光纤等企业带来较大发展机遇。《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海南海底数据中心,布放100个数据舱,并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下水,正好响应了这一政策的要求。同时,陵水政府部门将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并在海底国际光缆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03未来大有可为据深圳海兰云数据中心科技有限公司服务总监刘永生介绍,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全工厂预制、按需建设、模块化部署、灵活扩容等数据中心建设新范式,几乎没有土建,可以极大地缩短建设周期,未来海底数据中心通过标准化、产品化,可以在沿海地区的近海区域进行“无限扩展”。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海底数据中心不仅创新地将数字科技与海洋科技结合,而且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立体创新,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在布放海底数据中心的海域,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场、渔业网箱等生态项目,又可以与海上风电、海上石油平台等工业类项目互相服务,还能够建设海洋监测网,助力海洋安全。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海南日报、乐晴智库、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等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了五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目前,各地出台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模已达8000万千瓦,这将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实现更高速度发展。在山东半岛渤海湾海域,一台台风机正迎风旋转。这里是三峡山东昌邑海洋牧场融合海上风电试验示范海上风电场,今年以来,已累计发电已突破2亿千瓦时。不久前,我国首个超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项目在福建漳浦开工建设,这是全国首个批量采用超大容量机组的海上风电场。 在广东阳江,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沙扒海上风电场正源源不断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清洁电能。三峡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阳江的海上风电能源走廊,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达到487万千瓦,日均发电量超3500万千瓦时,相当于1.6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十四五”期间,各地出台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模已达8000万千瓦,到2030年累计装机将超过2亿千瓦。3月26日,我国第一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离开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前往海南的文昌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提高。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海上风电项目布局的加快和对海域环境的不断探索,海上风电产业逐渐向大功率、深远海挺进。我国海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离岸200千米范围内,我国近海和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约22.5亿千瓦。截至2022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已突破3000万千瓦,持续保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中国风电基本上累计装机量占了全球将近一半,过去十年每年新增的量也是全球的一半。中国市场的进步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中国为全球大规模开发风电提供了基础。”这些年,我国近海风电资源开发利用已趋近饱和,全球80%以上的海上风电位于60米以内的近海海域,且面临与近海养殖、渔业捕捞、航线开发等争夺有限资源等问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而深远海可开发范围更广,风能资源更丰富,风速风频更优质。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大型化是海上风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我们将会研发出20兆瓦的风电机组,拥有更优质风能资源和更少人类活动的深远海是未来风电的主战场。”根据全球已公布的海上风电项目规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浮式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5吉瓦。来源 |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编辑 | 孙文辉 常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抽查概况本次抽查检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29个省(区、市)3325家企业生产的3334批次电线电缆,涉及架空绝缘电缆、塑料绝缘控制电缆、挤包绝缘低压电力电缆、挤包绝缘中压电力电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电缆、阻燃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等6个品种,分别抽查检验150批次、125批次、1164批次、3批次、1887批次、5批次。共发现93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8%,较上次抽查下降0.5个百分点。该产品近3次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5.0%、3.3%、2.8%。抽查结果分析本次抽查重点对电线电缆的绝缘最薄处厚度、导体电阻、单根垂直燃烧试验、成束阻燃性能、绝缘平均厚度、护套平均厚度等24个项目进行检验。其中,绝缘最薄处厚度、导体电阻、单根垂直燃烧试验、成束阻燃性能为安全项目。除单根垂直燃烧试验、绝缘偏心度外,其余项目均有不合格。发现绝缘老化后断裂伸长率有19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最薄处厚度有18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有17批次产品不合格,导体电阻、护套热失重试验、绝缘平均厚度、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各有12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热收缩有11批次产品不合格,绝缘老化后抗张强度有10批次产品不合格,成束阻燃性能有2批次产品不合格。经技术机构分析,绝缘最薄处厚度等结构尺寸类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不当,部分企业在生产时模具配置不合适、挤出工艺控制不精确;导体电阻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拉丝、束丝或绞制过程控制不符合规定;成束阻燃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阻燃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绝缘老化后抗张强度、绝缘老化后断裂伸长率、绝缘热收缩、护套热失重试验等机械性能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绝缘和护套的原材料不符合要求,部分企业挤塑、交联等工艺控制水平不过关。 以上抽查主要涉及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安徽省等产业聚集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抽查检验784批次、434批次、417批次、241批次、239批次、225批次、210批次,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1.4%、3.2%、3.1%、3.3%、4.6%、1.8%、3.8%。来源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立即报名参会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联系方式 中电协线缆分会秘书处刘 芳139 1707 4958(微信同号)liufang@secri.com王文龙137 0196 2506(微信同号)wangwenlong@secri.com来源 | 上缆所传媒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
3月29日,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龙吟9”号在江西九江下水。船舶采用全电推进和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本船入级中国船级社,整条船的研发、设计、制造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龙吟9”号全长155米,宽23.2米,续航能力为60天,最大航速15节,一次性载缆量可达10000吨,可以一次性完成从中国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缆铺设,是我国第一艘悬挂中国国旗、入级中国船级社的万吨级DP2远洋铺缆船。船舶建造完成后可满足无限航区航行,可进行DP-2动力定位,完全电力推进系统,能耗低,支持海缆敷设服务,并支持埋设、维修及其他相关的海洋工程服务,是国内首制的海洋工程铺缆船,建成后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龙吟9”号29日下水后将进行进一步的舾装,预计今年9月份能够交付使用。该船在铺缆作业系统、新型吊放设备、全船电力推进等方面,完全实现了自主开发和国内建造,拥有了核心技术专利,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来源 | 央视新闻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他留下的遗产改变了这个星球上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将永远怀念他。”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这样评价“摩尔定律”的提出者、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3月24日,英特尔公司和“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宣布,戈登·摩尔去世,享年94岁。1965年,36岁的摩尔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可以放置在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定期翻倍,从而以指数方式提高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摩尔定律”。联合国“1999世界电信论坛会议”副主席约翰·罗斯在论坛开幕演说时表示,他发现了一个“新摩尔定律”,即光纤定律(Optical Law),“光纤通信容量每9个月会增加一倍,但成本会降低一半,比晶片变革速度的每18个月还快。”事实上,光纤通信正是在信息社会对传送网络带宽和容量的巨大需求的驱动下,实现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从而在应用中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上,1970年低损耗光纤和室温条件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成功,拉开了光纤通信大发展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研究院所及高校,如中科院硅酸盐所、电子部23所、邮电部邮科院、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展了石英系光波导纤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在光纤传输理论、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的研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1977年,武汉邮科院拉出中国第一根工作在0.85μm的多模光纤,开始了第一代多模短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我国光纤通信完成了两个重要转变。一个转变是由短波长的多模光纤通信转向长波长单模光纤。1.3μm的单模光纤通信具有更低的损耗和零色散,可以承载大容量信息,传输距离更长,因而获得迅速发展。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光纤通信又向1.55μm波长发展,通过采用色散位移光纤、分布反馈激光器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大容量、长距离的信息传输。另一个转变是光纤通信由准同步系列(PDH)转向同步系列(SDH)。SDH不仅提供了全球统一的速率等级、帧结构和光接口,而且提供了强大的组网能力。国际上SDH设备的成熟时期正赶上我国光纤骨干网的大建设时期,所以在我国开始大量应用。我国于1988年开始着手研究SDH设备,第一套SDH设备在1995年10月的日内瓦第七届电信博览会上亮相。1996年,国产2.5Gbit/s速率的SDH设备研制成功,从而开始了用国产SDH设备建设我国光纤通信基础设施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WDM光网络已经蔚然兴起,全光网的研究与实验成为热点课题。全光网是指信号以光的形式穿过整个网络,直接在光域内进行信号的传输、再生和交换/选路,中间不经过任何光电转换。1996年,中国开始了全光通信网的研究,并于1998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研制成功全光试验网,2001年建成“中国自然基金光英特网(NSFCNet)”和“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CANORNET)”。从PDH到SDH,再到WDM,光纤通信系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中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为通信网络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传输带宽,成为信息网络最主要的传输手段。今年3月2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世界最长距离400G光传输现网技术试验网络:横跨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省,涉及45个光放段,实现5616km超长距离陆地实时现网传输。华为光系统首席专家张德江表示,随着波特率提升,单波提速将占用更宽频谱,400G必须从C波段向L波段扩展,这是光纤摩尔定律的必然趋势。预计80波的400G,将成为全光网的主流方案。戈登·摩尔从提出“摩尔定律”到创办英特尔,这些年来,这位硅谷巨头在科技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一代传奇人物转身离去,但他留下的“遗产”将在未来仍与我们同在。来源 | 上缆所传媒引用 | 中国新闻网、C114通信网、《中国光纤通信实践超摩尔定律》(通信世界)等文字 | 常 佳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
3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会众议院全会将审议此前委员会通过的《海底电缆管制法案》,旨在限制外国竞争对手获取海底电缆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而巩固和增强美在关键基础设施上的控制权和竞争优势。有西方媒体援引匿名消息称,美因担心中国从事所谓“间谍活动”,近年来阻挠中国华海通信技术公司竞标海底电缆工程等多个项目。发言人对此有何回应?毛宁表示:我注意到相关报道。中国政府始终鼓励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规则、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基础上开展各领域对外投资合作。我们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无理打压别国企业,滥用国家力量破坏正常市场规则和秩序。为保持所谓“竞争优势”不能不择手段,不能破坏规则,更不能无中生有炒作所谓“间谍活动”为自己的无理行径找借口。美方应当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污蔑抹黑和无理打压。来源 | 外交部编辑 | 常 佳审核 | 何晓芳【免责声明】本文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